两个元帅差点在战场上刺刀见红!
刘梦夏没办法,老大打架总是小弟受伤-独侠客
(一)
在共和国灿烂的将帅星河中,人们一直习惯将林彪和粟裕作比较。
原因自不必说。
但关于林粟到底谁高谁低,其实看看林彪自己的一段话也许就有了答案。
“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林彪自比天马,从不轻易夸赞他人,惟独对粟裕例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林彪就认为比粟裕弱一等。
当他的参谋长刘亚楼以为他想与粟裕一比高下时,他特意说了一番话予以澄清:
“首先,我对打了大胜仗的兄弟部队都很感兴趣;
第二,我对粟裕同志的了解,比你们要全面和深刻。南昌起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后来,由于经历不同,而形成了不同风格。
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
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
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
说白了,林彪心里门儿清:自己与粟裕,那是各有千秋,不分伯仲滴。
(二)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在十大元帅中,真的就有两个老帅曾是战场上的对头。
他们就是朱德和刘伯承刘清云。
甚至有人说巴班吉达,当年刘伯承率领川军把滇军名将朱德打得落花流水、损失惨重,自己化装后从小路跑了……
这就不得不说说当年四川那段军阀混战的历史了加薪姐。
1916年,朱德和刘伯承都参加了反对北洋政府的护法战争。朱德在滇军(入川作战)任旅长,刘伯承则在川军熊克武部任九旅参谋长。
后来,滇、黔、川护法联军赶走了段祺瑞派到四川的查办使吴光新。
仗打完了,目前也达到了。无法无天的各路军阀开始了坐排排分果果。而且,一言不合就动枪动炮,你死我活。
刘伯承的顶头上司、川军第五师师长熊克武也有自己的如意小算盘。
特别是面对另一军阀刘存厚的步步紧逼,熊克武心知自己兵不多,将不广,粮也不足,不找个帮手是行不通的。于是,熊克武联合朱德的上级、滇军首领唐继尧,还派刘伯承作为全权代表到泸州与唐继尧部谈判。
在这里,刘伯承认识了一个老乡。盖拿奥特曼这个人叫朱德,字玉阶。
刘伯承
(三)
这位玉阶兄,是滇军名将,少将旅长,刘伯承虽是熊克武的全权代表,但只是一个“正团职干部”。
都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俩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朱德比刘伯承大6岁,算得上同龄人,虽然军衔差得太多,但职务隔得不远。而且从小都是吃辣椒长大的,所以一见面就很亲切,很对脾气朴彩英。
一聊之后,俩人又发现彼此“军校”毕业后又都干过司务长,一起打过北洋军,更加感到亲近。
唐继尧率滇军入川,本意是为扩大地盘,增加实力范围。得知熊克武主动送上门来,这到嘴的肥肉,不吃白不吃啊!所以,唐熊一拍即合,拉起队伍向刘存厚开战。
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令熊克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请来唐继尧打跑了刘存厚,却是引狼入室。
过了不到一年,唐继尧就和熊克武闹翻了。他联合黔军和其他四川军阀拉开了“倒熊”之战的序幕。
就这样,昔日穿一条裤子的铁哥们闹翻成了敌人。
两个老大打架惊心食人族,受伤的永远都是手底下的那帮小弟。别说是不带颜色的“知己”了,就是亲兄弟也得跟着老大操家伙往前冲啊!
就这样,朱德和刘伯承站在不同阵营,卷入了战争。
1938年,邓小平(左)、刘伯承(中)与朱德(右)在研究作战计划
(四)
前段看到网上一篇文章说:“在这场川滇之战中,刘伯承率部与滇军作战,连连取胜,而朱德所在的滇军则接连失利,一直从成都溃退到贵州境内,部队损失惨重……”并就此定论:刘伯承打败了朱德。
在这里,真要为朱老总说句公道话。
一是罪全书,在这场战争中,熊克武本来处于劣势。可这家伙脑子不笨天马座的幻想,并非浪得虚名,打着打着就琢磨出了一个点子:我们都是四川人,平时吃辣子,扯把子,喝盖碗茶,看川剧,各人屋头的兄弟伙,关起门来,怎么打,怎么闹都行,岂容你云南来的外人在屋门口搞事情嘛……于是,打出了“川人治川、驱逐客军”的口号。
不要小看了这一句只有几个字的口号,喊出来后杀伤力非常大,效果非常明显!那些“倒熊”的军阀们,一想还真是这个理,很快引起“共鸣”,纷纷调过头来支持熊克武,反将唐继尧打跑了。
“翻脸比翻书还快”这句话大家都听过。要说,这四川人啊,翻起脸来比川剧的变脸还快些……
这其二,根据《刘伯承年谱》记载,时年28岁的刘伯承任第五师第二混成旅第一团团长,率部参加川军为驱逐滇黔军而发动的“靖川”战争,在保卫成都和克复重庆的战斗中,担任主力,连建奇功,被上级表扬为“千里转战,凌厉无前”。
而此时的朱德,为滇军第一军所属的少将旅长,驻防地在泸州。
一个在守成都、克重庆,一个驻防在泸州,那年头两支部队都没有灰机,没有导弹,刘伯承和朱德就没有机会掰手腕子嘛,何来胜败?
话又说回来,虽然川军的胜利有刘伯承的功劳,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毕竟只是一个团长,手底下顶多也就是两三千人。而滇军的失败,责任也并不在旅长朱德。
像这种战役级规模的战争,哪是单单靠一个旅、一个团打出来的?!
1952年4月13日,朱德和刘伯承在北京香山
(五)
在这里,我们还必须要注意一个细节。
那就是,战前朱德曾针对当时对滇军士兵厌战、群众基础不好等不利形势,上书唐继尧称,只有放弃地盘主义,分化反对力量,高唱北伐,取得大义名分,出兵武汉才能解救目前的困局。此书一公开萧县鹏程中学,获得在川各方将领一致叫好,熊克武也表示愿意追随北伐,可唐继尧这个死脑筋不知是利令智昏,还是被猪油蒙了心,就是不同意,直接把这个建议PS掉了!
朱德为此长叹:“西蜀偏安庸者据,逐鹿中原是雄材大中国简谱。”
其实,朱德的军校教官、直接上级,滇军第一军军长顾品珍从一开始就不满意唐继尧强驱滇军入川混战,更不同意“倒熊”。
他正憋着一肚子火呢,所以率部返回云南后,乘唐打了败仗心情差,“支持率”大幅下降这个机会,马上联合第八军军长叶荃反了唐继尧,并与熊克武达成默契。
熊一听到这个好消息乞丐煲饭,当然是要钱给钱,要枪给枪啦……
唐继尧随后战败,躲到了香港。顾品珍顺理成章成了“云南王”于晴作品集。朱德也被自己的老师委以重任,当上了云南省警察厅长、宪兵司令。
可好日子没过多久,不甘心的唐继尧就集结旧部卷土重来,顾品珍走投无路开枪自杀,朱德也受到“通缉”。
早在入川后,朱德就由于压力过大,抽上了大烟,染上了烟瘾。经历此劫,他辗转四川、北京,在上海戒烟成功之后,远赴欧洲考察,并在德国认识周恩来,经其介绍加入了共产党。
几年后,在旧军阀中“伤痕累累”的刘伯承也在杨闇公、吴玉章的介绍下加入了党组织。
其实,朱德与刘伯承根本就没有在战场上硬碰硬正面交过手、过过招,所以也根本就没有谁是谁的手下败将这回事。
尽管如此,两个共和国元帅差点在战场上刺刀见红,确实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本号原创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