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卵两代人的记忆(八十四) 【致敬老西藏】米林农场-老西藏精神学习与传承社团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4-08-13

两代人的记忆(八十四) 【致敬老西藏】米林农场-老西藏精神学习与传承社团



米林农场的齐主任说起小时候吃过的黄香蕉苹果,还是一脸的幸福。他的父母在格尔木工作,每年都能分到一些来自林芝的水果,而其中黄香蕉苹果是最好吃的。没想到多少年后,这个从小吃着米林农场苹果长大的孩子,竟然来到了米林农场工作。不过,遗憾的是,当年那些苹果树,现在基本已经被砍伐了。


米林农场位于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平均海拔2860米,创建于1960年全系炼金师。当时,进藏的十八军组成米林四团,利用简单的工具开垦荒地。南面从米林县鲁夏到米林县里龙乡100余公里,北面从林芝县嘎玛村到米林县扎绕乡80余公里,共开垦耕地约12000亩。
70多岁的阿牛次仁是农场的老职工,1962年进入农场工作,一直到1997年退休,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一辈子都献给了农场”。农场建设初期,为了充分满足军民的需要,孟照国不断地增加农场产业种类。阿牛次仁说,他放过羊、养过猪、养过牛、做过兽医、种过果树、捕过鱼、也种过田,基本上农场里有的工作安然无恙造句,他都做过。那时候的米林农来凤百姓网场,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到处都有军人站岗,管理非常严格。据阿牛次仁回忆,一棵果树大约能产60多斤傅韵霏。这些苹果连同农场产的其他产品,一起被运到西藏的其他地区,供应整个西藏的部队和各单位的职工。
在进入农场工作的第二年,阿牛次仁和当时在米林县工作的妻子结了婚。结婚后他的大儿子很快就在农场出生,他从小就在农场玩耍,长大了又在农场的电站当了电工,现在也已经退休了。

他们与农场同荣耀共患难
上世纪70年代国银通,在西南地区水果展销会上,林芝苹果一举拿到金奖,林芝苹果的美名从此就香飘四海。1971年,西藏著名的歌唱家才旦卓玛把林芝苹果带到了北京中南海,作为礼物送给国家领导人品尝,这都是米林农场的历史上值得自豪的记忆。阿牛次仁说,林芝苹果比较有名的有两种,一种是“红元帅”,一种是“黄元帅”,“红元帅”果皮较厚,水分少,但非常甜;“黄元帅”果皮薄,水分多,远远闻着有一股香蕉的味道。当时农场的工人每年都有100斤水果的分配份额,他们都会挑选这两种苹果。阿牛次仁还记得,当时农场里最好的一种苹果叫“场长苹果”,红色的,特别甜。据说整个农场就只有一棵树,是作为试验苗栽种的,不知道为什么后来也没有推广,所以能吃到这种苹果的人少之又少。“那时候农场每年都要开观摩会,所有的优秀职工都要戴着大红花孟静娴,在农场的每个单位参观学习,我当时是优秀职工,参观果园的时候吃过一个这种苹果。”阿牛次仁回忆道。
1987年至1992年应该是米林农场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林芝地区恢复成立后,米林农场交由林芝地区行署管理,由农场职工组成小组承包经营。“我记得那时候农场大概有1000多名工人吧?”阿牛次仁回忆道。

在阿牛次仁的记忆里,每个月150块钱的工资,养活一家老小,但是他从来没想过离开奋斗了一辈子的农场。
改革成功,“嘎玛”品牌书写辉煌
1998年,米林农场冲破阻力、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落实了职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过去吃大锅饭的生产经营清况,不再向职工们发工资,由职工自己承包果园农田,自负盈亏。阿牛次仁那时候虽然已经退休了,但他还住在农场的退休安置房里,见证了农场改革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很艰难,一个人承包100多亩地,耕种、拔草、收割等都要靠自己,根本就忙不过来,还要雇用播种机、收割机等,一亩地要投入300多元神秘的卵。”阿牛次仁感叹道,屋漏偏逢连阴雨,1998年雅鲁藏布江发洪水,把农场基本都淹了,当时地里还没有收获的烟叶血本无归。

但是米林农场的历史并没有因为这场洪水而停止,实行职工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优势很快显现出来,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自己承包的果园或农田里大显身手,种植青稞、小麦、土豆、绿化苗圃,培育葡萄、油桃、水蜜桃、杏、李、核桃、苹果、西瓜、香瓜、甜瓜、草莓等适应高原环境生长的优良品种。在福建援藏干部的支援和帮助下,农场还相继建设了嘎玛水电站、大峡谷酒厂、嘎玛养殖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西藏林芝风情大酒店、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水果一条街等项目,现已发展成西藏最大的水果基地、水果种苗繁育基地、高原无公害肉鸡和蛋鸡养殖基地——米林农场的辉煌正在书写。齐主任介绍说,去年仅嘎玛养殖场出栏肉鸡就多达30万羽,产值达1500万,这里生产的新鲜藏鸡蛋,加盖“嘎玛”品牌的标记,空运到内地的各大超市帝之冰魂。
老苹果树,满满都是回忆
但是,重振当年辉煌的米林农场并没有留住当年带给他们无限荣耀的苹果树。米林农场的苹果质量一年年下降,从科学角度来讲,苹果树的寿命少至五六十年,多则一百年。培植于上世纪60年代的苹果树,因为高原气候恶劣等因素,早早地老化了,农场为了留住这些苹果树,请来农学院的专家研究嫁接,但是效果很不理想。最后没办法,只能将这些老化的苹果树砍去,培植新的树苗。
这些老化的苹果树凝聚着西藏一代人的记忆,尤其是农场的职工,几十年与这些苹果树相依相存。当这些老果树要被砍去的时候,大家都非常不舍,对农场来说这些苹果树已经老化无用,但对他们每个人来说这些树饱含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于是,老职工们把将要砍去的苹果树,小心地移植在自家的屋前屋后。
把老化苹果树砍去,阿牛次仁觉得非常可惜,但他也想通了,这些树老了,不中用了,就要砍掉,这样才能腾出地方培植新树,一直发展下去。“就像人一样饶平客家网,我们老了,退休了,就有年轻人替代我们为农场工作。”现在,在米林农场的果园里,从郑州引进的华冠、华硕两种苹果树的树苗正在茁壮成长,用不了多久,这里的苹果会再次香飘四蓝心网海张梦涵。
责任编辑:殷小燕

来源:西藏商报
老西藏精神

无言的哀愁?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灰常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