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赛车两位余先生清谈对读书的看法,走心!-武汉状元教育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9-03-03

两位余先生清谈对读书的看法,走心!-武汉状元教育

古往今来,有太多人谈过读书,但很多都是点到为止,很少有人将读书二字点的“透彻”。
今天找了两位同姓的作家,比起作家身份他们更像一名学者,而且二位都将读书这件事儿说的非常细致生动。
让我们近距离聆听余光中先生、余秋雨先生带来的读书论。

余秋雨:读书不是显摆,而是生命的高贵
我现在的感觉是,读书对于品质生活非常关键。前不久,我在北方书博会里面讲到,当阅读通过手机成为滔滔洪水把所有年轻人都裹卷,我们出版人、写书人,包括优秀的读书人,要在这个洪水当中修筑一个小岛,小木屋,能够让我们的灵魂有安息之处。
你不断地大量读各种信息的时候,表面上你占有了信息,实际上是信息占有了你,你再也抓不住自己的生命。
大家想想我们是不是这样,每天生命耗费在这些信息上,第二天再讲一遍的兴趣也没有了?吃饭的时候讲几句发生了什么,感到你消息很灵通,但是第二第三天就没有了,没有了的不仅仅是信息,没有了的还是你的生命。
每天阅读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是有价值的?朋友间的传闻,或者遥不可及的事情,还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人讲了几句有趣的话,或者做了一件奇奇怪怪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弄到人人都知道,大家在干嘛呢?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信息的海啸里面出来,让阅读能够和我们的品质生活有关?
我发现,很多每天上网的人,他的生活品质不高。我也发现,很多不是在手机阅读,而是在图书馆阅读在纸质书上阅读的人琵琶语古筝,读的书非常多,按照我们的说法叫“书呆子”,他的生活品质也不高。我们怎么来摆脱阅读生活品质不高呢?我给大家几个建议:
每个有文化的人必须知道的书
你必须要有一些必要的书籍储存。人类发展到现在这么多年,我们共同积累了很多知识,如果你有一些东西不知道的话,你起步上就有问题了,缺少了一些共同沟通的语言了。
下面非常简单讲一讲封神纪3,我们在中华文化里面有哪一些书要花费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我讲的是普通人,不是学者。
首先,希望大家能够读4~5首《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连孔子、孟子走在路上的时候,他们嘴巴里面念的也是诗经。多看一点也可以,4、5首不仅看,而且大体上要朗读一遍。
《诗经》以后要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几个大人物——孔子,孔子的《论语》量还不小,我建议大家找5~6篇比较熟悉地读一下,数量都不大,我在我的书目里面,把最重要几个篇目列了一下剑傲云霄,那个量就很小。
除了孔子之外有一个重要人物叫老子,老子他写的《道德经》5000字上下,对照注释本,老子的注释本很多陈硕贞,已经去世的任继愈先生翻译得很好霍曼迪,这个版本有好几个。
老子下面的孟子和庄子注意一下,孟子有一些话是现在的口头俗话,不要像孔子读那么多,孟子读3、4篇就可以了,于云霆庄子里面是一些寓言,读4、5篇,像逍遥游这些,这些量其实都是不大的年兽的故事。
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思想水准特别高,但是最高的文学水准在长江边上,那是屈原,他的《离骚》是最有魅力的,大家要对着翻译本读两遍,如果不看翻译本读起来很困难,我很不好意思说一句,比较适合大家读的翻译本是我翻译的,第一准确,因为我是搞学问的,其次是按照散文、美文的方式用诗画的方式来写的,所以比较好看。
司马迁以后有两个人的诗我希望大家注意,一个大文学家曹操,曹操非常辛苦地想做一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是他一点不辛苦地成了毫无疑问的一流文学家,中国哪一部文学史上如果没有曹操,这个文学史不叫文学史。中国人口头用的很多成语都是曹操所创造的,所以我们如果把他看成一个文学家的话,那么他的诗我们读3、4篇,我们会大吃一惊战云界,不断讲的居然是曹操的词汇,是曹操口中说出来的。比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等。
还有一个当时不重视,但是后来又重视的人叫陶渊明,陶渊明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这是一个当时很寂寞,但是历史上很重要的人物。
然后可以过渡到伟大的唐代,这里面有一个时代魏晋南北朝很重要,但是那里面的文章大家读起来太苦了,而且也不是很常用的,读还是读唐代。唐代最好的是诗歌,第一是李白,第二是杜甫,第三是王维,第四是白居易。
余秋雨老师谈及了什么样的阅读才不负生命,和我们应该怎样去阅读自己的文明。
余光中:我是这样爱上读书的
我相信一个人的中文根底,必须深固于中学时代,若是等到大学才来补救,就太晚了。
1940年秋天,我进入南京青年会中学,成为初一的学生。我的中文跟英文底子,都是在那几年打结实的。
戴老夫子应该就是巴县(即江北县)的拔贡。冬天他来上课,步履缓慢,意态从容,常着长衫流朱怎么死的,戴黑帽,坐着讲书。至今我还记得他教周敦颐的《爱莲说》,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
这种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腔,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众朗诵或者独自低吟,对于体味古文或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现在的学生,甚至主修中文系的,也往往只会默读而不会吟诵,与古典文学不免隔了一层。
我一进中学鬼斧神工造句,父亲便开始教我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母亲也在一旁帮腔。
父母教我这些,每在讲解之余,各以自己的乡音吟哦给我听。古典的情操从乡音深处召唤着我,对我都有异常的亲切。就这么,每晚就着摇曳的桐油灯光,一遍又一遍,有时低回,空中赛车有时高亢陇县教育网,我习诵着这些古文,忘情地赞叹骈文的工整典丽,散文的开阖自如。
这样的反复吟咏,潜心体会,对于真正进入古人的感情,去呼吸历史,涵泳文化,最为深刻、委婉。日后我在诗文之中展现的古典风格,正以桐油灯下的夜读为其源头。为此,我永远感激父母当日的启发。
不过那时为我启蒙的,还应该一提二舅父孙有孚先生,他比父亲要闲,旧学造诣也似较高,而且更加喜欢美文,正合我的抒情倾向。
他为我讲了前后《赤壁赋》和《秋声赋》,一面捧着水烟筒,不时滋滋地抽吸,一面为我娓娓释义,哦哦诵读。他的乡音同于母亲,近于吴侬软语,纤秀之中透出儒雅。他家中藏书不少,最吸引我的是一部插图动人的线装《聊斋志异》。
好在二舅父也不怎么反对,课余任我取阅,纵容我神游于人鬼之间。
后来父亲又找来《古文笔法百篇》和《幼学琼林》《东莱博议》之类,抽教了一些。长夏的午后,吃罢绿豆汤,父亲便躺在竹睡椅上,一卷接一卷地细览他的《纲鉴易知录》,一面叹息盛衰之理。
我则畅读旧小说,尤其耽看《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甚至《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七侠五义》《包公案》《平山冷燕》等等也在闲观之列,但看得最入神也最仔细的,是《三国演义》,连草船借箭那一段的《大雾迷江赋》也读了好几遍。
早在高中时代,我的英文已经颇有进境,可以自修《莎氏乐府本事》,只怪我野心太大,头绪太多,所以读中国作品也未能全力以赴。
我一直认为,不读旧小说难谓中国的读书人。“高眉”(high-brow)的古典文学固然是在诗文与史哲,但“低眉”(low-brow)的旧小说与民谣、地方戏之类,却为市井与江湖的文化所寄,上至骚人墨客,下至走卒贩夫,广为雅俗共赏。
身为中国人而不识关公、包公、武松、薛仁贵、孙悟空、林黛玉,是不可思议的。如果说庄、骚、李、杜、韩、柳、欧、苏是古典之葩,则西游、水浒、三国、红楼正是民俗之根,有如圆规,缺其一脚必难成其圆花都神医。
读中国的旧小说,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认识旧社会的民情风土、市井江湖,为儒道释俗化的三教文化作一注脚;另一则是在文言与白话之间搭一桥梁,俾在两岸自由来往。
倒是旧小说融贯文白生地熟地汤,不但语言生动,句法自然,而且平仄妥帖,词汇丰富;用白话写的,有口语的流畅,无西化之夹生,可谓旧社会白语文的“原汤正味”,而用文话写的,如《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与唐人传奇之类,亦属浅近文言,便于白话过渡。
加以故事引人入胜,这些小说最能使青年读者潜化于无形,耽读之余,不知不觉就把中文摸熟弄通,虽不足从事甚么声韵训诂,至少可以做到文从字顺,达意通情。
我那一代的中学生,非但没有电视,也难得看到电影,甚至广播也不普及。声色之娱,恐怕只有靠话剧了,所以那是话剧的黄金时代。
长夏午寐之余,隆冬雪窗之内郭小亮,常与诸葛亮、秦叔宝为伍,其乐何输今日的磁碟、录影带、卡拉OK?而更幸运的,是在“且听下回分解”之余,我们那一代的小“看官”们竟把中文读通啦。

最奇怪的,是我吟咏古诗的方式,虽得闽腔吴调的口授启蒙,兼采二舅父哦叹之音,日后竟然发展成唯我独有的曼吟回唱,一波三折,余韵不绝,跟长辈比较单调的诵法全然相异。
五十年来孔令俊,每逢独处寂寞,例如异国的风朝雪夜,或是高速长途独自驾车,便纵情朗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或是“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顿觉太白、东坡就在肘边,一股豪气上通唐宋。
若是叶起更高古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盘灵古域,意兴就更加苍凉了。
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诗感性的生命所在。只用今日的国语来读古诗或者默念,只恐永远难以和李杜呼吸相通,太可惜了。
前年十月,我在英国六个城市巡回诵诗。每次在朗诵自己作品六七首的英译之后,我一定选一两首中国古诗,先读其英译,然后朗吟原文。吟声一断,掌声立起,反应之热烈,从无例外。足见诗之朗诵具有超乎意义的感染性,不幸这种感性教育今已荡然无存,与书法同一式微。
去年十二月人彘图片,我在“第二届中国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对各国的汉学家报告我中译王尔德喜剧《温夫人的扇子》的经验,说王尔德的文字好炫才气,每今译者“望洋兴叹”而难以下笔,但是有些地方碰巧,我的译文也会胜过他的原文。
众多学者吃了一惊,一起抬头等待下文岩崎峰子。我说:“有些地方,例如对仗,英文根本比不上中文。在这种地方,原文不如译文,不是王尔德不如我,而是他捞过了界,竟以英文的弱点来碰中文的强势。”
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余光中老师详谈了自己读书的经历,希望带给你新的启发。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