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龙中学东瀛三叹——我今夏的日本之旅-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6-10-04

东瀛三叹——我今夏的日本之旅-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整个夏天忙忙碌碌的,似乎总没有一个消停。再加上天气又是那么燠热,做什么都没有那种十分悠远澹然的心情,所以,除了应命应景的文字外,实在是懒于作文。这几天,时有台风过境,本以为,台风的天气是爽朗的,又不外出,或许可以写些什么,然而窗外虽然风声凄厉,但是那种闷热并没有些许的减弱,这很让人懊恼。人最怕的不是忙碌,而是忙忙碌碌之后,内心的那种空落落,不能着地的感觉。
坐在桌前,发呆的时候贾征宇,便想起夏初在日本的游历了(那似乎是很久远的事情了)。日本去了很多次,能够分享的新奇的旅游经历似乎也不多。这一次的游历,一是追随了一下安藤忠雄的脚步。——冒着那样的酷暑拜谒他著名的光之教堂,也可以算是“忠粉”了。二是去看了甲贺市的美秀美术馆,那是贝聿铭设计的,颇具诗意的一个美术馆。三是因为最近看了一些关于枯山水的资料而去实地参观了京都一些著名的枯山水庭院。总体上,日本的游历总是安静而闲适的,有一种笃悠悠的感觉,这是我喜欢的。今天要和诸君分享的并非这些景点的景致聚龙中学,而是我在此次旅行中的几次触动内心的事情。
第一件事是我们从大阪去淡路岛,需要中途换车,线路繁多,有点看不明白,我们就向一边候车的两个中学女生问路,我们原以为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应该好一些,其实不然,所以两边都是说带比划,结果还是一头雾水。于是那两个女孩子就决定带着我们穿过地下通道,直接把我们带到了月台,我们表示感谢,她们也用不很熟练的中文和我们说再见,而当我们坐上电车的时候,往车窗外望去,那两个女孩还在另一边月台上等车——因为给我们带路,她们自己错过了一班电车……当然也有这样热心的中国同胞高校龙中龙,我们去京都的时候,还是因为要换车,旁边一个看不出年龄、戴着耳机的男子主动用中文问我们,并且热心地帮我们拎箱子,把我们送到对面的月台,还不忘告诉我们他是山东人,我们再三感谢,他一边摇着手,一边听着耳机,一摇三摆地穿过地下通道,回到对面的月台去了。其实这样的事情我们在日本也是经常遇到的,记得我们第一次日本自由行的时候,在车站向一位工作人员打听车次,那位工作人员非但把我们带到车厢里,还鞠躬送我们的列车离开,真的是很感动的。
当然,我的理解是,大概日本的人际交往是最怕麻烦的寒天粉。这种麻烦,不是做事干活的麻烦,而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纠缠不清的麻烦,所以如果把事情做到位了,大家都明白了,困惑解决了,这种麻烦的交往也就结束了。比如问路,一来二去,如果还是说不明白,反而大家都觉得麻烦,所以,哪怕浪费一点时间和体力,帮别人把问题解决了,就不会有与人交往的麻烦了。而对于我们来说,因为生活在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中苏茉尔,所以就会觉得这是一种意料之外的待遇。而我们以为的这种热情,实际上恰恰是日本文化极度内向的气质特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是社会心理的辩证法。至于我们的山东同胞,则大概是因为久处这样内向的民族之中,一定会很寂寞,而与我们哪怕很短时间的交流也是足慰其乡情的。
第二件事,则是在美秀美术馆的用餐。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环境、心态和语言文字结合在一起之后的巨大的感染力。当初贝聿铭设计这个美术馆的时候,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获得的灵感,所以那是一种世外桃源式的美轮美奂。在美秀用一顿真正田园风的午餐,一直是我向往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在餐厅落座,用藤篮里的青色棉布将自己的背包覆盖完毕,内心的期待被激励到了最高点。不过,服务生并没有上菜,而是让我们认真阅读了一份关于美食的册页穿青族。如果大家不嫌费事,我想把这个册页上的文字,温翠苹整个儿地抄录下来:
今天大家品尝的套餐是一汤三菜的日本餐点。
这是已经有1000年以上,由日本人传递下来的传统料理一汤三菜的菜单。
汤是一个种类,主材有一种,而辅材有两个种类,则组合为三菜。另外附上主食的饭和腌渍菜。
味噌汤使用了讲究的汤底,汤料稍微多一些,配菜味道则是比较浓烈;两者皆带出米饭的美味。在品尝美味米饭的时候,是担任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如果不介意的话,请多添一碗米饭和味噌汤吧!这是日本家庭料理,也是现在在世界中备受注目的日本和食文化的起源。
在这里所使用的食材是以秀明自然农法来栽培的蔬菜和谷类。请享受一下由美丽的土壤、生产者对农作物的爱和对自然的恩惠的这样的感谢的心所生产出来的温和和美味吧!
美秀美术馆馆长 熊仓功夫
——作为日本人,他的中文表达,有些实在是累赘甚至是错误的。但是不知为什么,当我读到“如果不介意的话,请多添一碗米饭和味噌汤吧”这样的句子的时候,内心被深深地感动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对于自己民族饮食文化的崇敬、自豪与自信,让人动容。
菜上桌了,滋味其实并没有想象的好,但是那种自然的滋味与感觉还是很好的。或许我们的味蕾较之古人已经迟钝了,太浓烈的刺激,太复杂的味型,让我们将原初的感觉渐渐消磨殆尽了。尤其是自然的食品本身含蓄内敛的那种滋味,是悄悄地、有层次地一点一点渗透出来的伯乐相马经,但是我们缺乏品味与理解的耐心。再加上对于我们来说获得食品似乎越来越容易了花月婷,对于食品本身也就越来越缺乏敬意。日本人吃饭常常会有很夸张的赞叹,在我们看来或许觉得假,但是从他们的文化来讲,在如此瘠薄的土地上生产出来的任何食物都是值得加倍的赞美与感激的。
说老实话,在美秀吃的这一顿和餐,并不是我觉得最好吃的,但绝对是最感动的。
第三件事情,则是关于日本的夏日祭的。我们在京都和大阪的时候正遇上他们的夏日祭。这在日本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某一天晚上,我和太太到到祗园的八坂神社去散步,因为临近祗园祭,园子里张灯结彩,不少公司或个人捐赠的灯笼都点亮了。路边也是一色的小吃摊,很像国内的城隍庙。不过在一边的高台上,一群人正在排练祗园祭的舞蹈ca1415,有男有女,有中年人也有小姑娘,很认真的样子,台下还坐着一个男子,想必是来“审查”的,据说,这些节庆活动一般都是由所在町的商会来组织的,所以应该是商会的会长之类的吧,足见对此事的重视。后来去了大阪,道顿堀附近一样是张灯结彩,在河边搭建了临时舞台,各种节目轮番上演。而让我驻足的则是其中的“阿波舞”。阿波舞是日本的传统舞蹈,发祥于日本的德岛县,服装是很常见的日本夏日祭常穿的短款和服,最显眼的就是女的头戴斗笠,男子执扇,舞蹈起来常取半蹲的姿势重生伪萝莉,女子姿态婀娜,男子刚健雄浑,配以拨弦和鼓跋,既诙谐有趣,又风姿万千,舒缓时深情款款,四周为之沉寂;热闹时则热烈奔放李修平简历,人群为之鼓动。不过,让我心生感慨的不仅仅是这样的传统舞蹈,而是参与表演的既有耄耋老者,也有黄口小儿,个个舞技娴熟。尤其是那些小朋友一板一眼,有模有样。这种表演,一般的团队在日语里称为“连”,看这个情形,这个连,应该是由街坊组成的,从一个侧面也能感受到日本街区文化的风尚了。如果在中国,这样的表演,常常是广场舞大妈们的天下,年轻人不屑参与,更不要说是小朋友了。但是在这里,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像对待人生中一件大事一样倾情参与,而且在舞蹈中那种专注与虔诚,即便是隔着河边暮色下的薄雾、饮酒欢谑的喧闹也还是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的。我没有能够目睹他们的祭典,但是看到过不少影片和照片,那种成百上千人一起呼喊一起参与的情形是足以撼人心魄的。
一个民族,实际上是凭借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民族的湮灭,并不是这个民族的人被赶尽杀绝,而是一种生存方式在人群里荡然无存。此番所见日本夏日祭的种种,让我感慨的是他们在现代生活中对于自己民族的生存方式的执着坚守。在一份日本人所写的关于“禅”的资料里,我读到这样一段话:“日本禅固然是传自中国,但是禅,在日本已经成为了真正体现日本文化的存在了我和上官燕。”读之怅然久之。他们妇孺老幼在对待传统习俗上的认真不苟,让伫立在心斋桥下的我,几欲泪目。
我常去日本的原因,除了旅行的闲适之外,更深的原因,恰恰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探寻之旅,因为在日本的习俗、建筑、文字里面,我多少能够感受到唐风宋韵的影子与气息,而这些在我周围的生活环境里恰恰是很稀有的。——说是唐风宋韵的影子,是因为日本的这些生活方式并不是真的唐宋习俗,所以,我也只是能够透过日本的种种风俗约略感知一下那遥远的流风遗韵而已李方丁。
前段时间,在贵州的一个小城里出差,这个小城正在轰轰烈烈地建设新城,高楼林立,处处是不伦不类的巴洛克风建筑,回到酒店,打开电视,正播放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第二季,这次的主题是“故乡”。我打开的时候,白岩松正在讲他永远回不去的故乡,我一下子坐在了沙发里,一动不动,一直到看完整个节目,真的是一动没动,像极了一个木头人。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