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一郎互金公司开启上市大潮-英才杂志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9-04-10

姜一郎互金公司开启上市大潮-英才杂志

姜一郎


11月13日晚,趣店发布2017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报显示,趣店第三季度总营收达14.51亿人民币(合2.181亿美元);实现净收入6.507亿人民币(合9780万美元)。这是趣店上市以来发布的首份季度财报。而此前,趣店上市在行业内引起关于现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的讨论。而接下来的两个月内,更多的互金公司将登陆资本市场。
互联网金融企业是否留着道德的血液?现金贷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美股为何会钟情于国内遭遇强监管的互金业务?
现金贷暴利
现金贷是用守信者的高利息,来为那些不守信的人埋单。
妓女、保镖、高利贷是人类最古老的三大职业。据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高利贷的形式,当时货币并不流行,往往是欠谷物、还劳役。与其说是一种金融行为,则更像一种社会救济。
而到了汉代,商人的经营范围呈扩大趋势,他们开始活跃于流通领域。一边是因商业周转等需要催生的大量借方;一边是富商巨贾成为资金的供给方,结果必然是民间借贷的盛行。
七国之乱,汉朝政府无钱派兵,只能向高利贷借债,战胜而归之后10倍偿还了债务,而为了限制过高的放债利息,西汉景帝末年,规定放债的最高利息只能到20%。
到了南北朝,佛教盛行,而宗教天生具有社会救济的本分,南北朝寺院设立“质库”,就是发放贷款,以救济民众,甚至有“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这种典当的形式一直传到了如今。
可以说纵观整个中国金融史,民间借贷源远流长,是经济活跃、投资活跃的象征,也是民间缺乏有效融资途径下的必然选择。但与之相伴随的信用体系不完善、超高利息和暴力催收则让人诟病。
如今以现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小贷,为了规避高利贷年化36%的法律红线,采用的是固定收费+年利率的收费方法。
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造成现金贷的高利息,一是它的期限短,但是它又有一些固定的支出,这些固定费用按照年化计算,利率必然偏高的;二是由于现金贷不关注还款能力,只关注还款意愿,所以它的风控等同于用还款人的收益覆盖违约人的损失。
这也就意味着,现金贷是用守信者的高利息,来为那些不守信的人埋单。
而小额的现金贷放贷之所以能够赚钱,核心的逻辑不在于借款人有没有还款能力,而正是在于其有没有还款意愿。平台控制了借款人的隐私或个人信息,因此需要重视对人格侵害的软暴力催收,这种软暴力是通过科技的加持来完成的。
一家现金贷公司,先通过抓取借贷人的通讯录,一旦没有按时还款,就通过向通讯录中的常用联系人打电话来向亲友催收。这种软性的暴力催收被称为“爆通讯录”,而这种催收方式使得现金贷的实际坏账率非常低。
远远高于银行的利率水平加上低于信用卡的坏账率,使得现金贷业务称为了一门高增长、高毛利的业务,而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之下,现金贷的崛起也就称为了必然。
扎堆美股上市
中国互金公司“已上市+递交招股书”的海外IPO数量正在快速增长。
据说互联网金融领域有一条铁律,A轮融不到3000万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几乎不可能成功,因为互联网金融企业,融到的钱实在太多了。
而对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最近两年可以说是绝对的黄金发展期。从年度数据来看,2015年、2016年是互联网金融行业融资行为的爆发期,在2013年及以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吸引了42.88亿元资金。2014年为85.36亿元资金。到了2015年和2016年,融资次数分别猛增到了339例和277例,融资额分别达到了485.93亿元和826.27亿元。
资本的疯狂涌入,加上互联网金融公司本身快速发展,资本寻求退出机制也成为了一种必然。
国外上市集中爆发,首先与国内监管、市场环境有一定关联,国内IPO比较困难,而出海上市相对可操作性强,整个流程也快得多,并且已经有宜人贷、信而富成功上市的先例;
其次,目前海外市场对互金关注度及认同度较高,在互联网金融,特别是以P2P、现金贷为首的金融创新广受诟病甚至污名化的情况下,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特别是美股上市公司,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路径,既可以规范公司经营,又能提升美誉度,还增加了一个新的融资途径。
从统计上看,中国互金公司“已上市+递交招股书”的海外IPO数量正在快速增长,多家Fintech和互金公司被传将上市,如量化派、用钱宝、乐信、挖财、爱钱进、点融、融360、手机贷等8家。而这8家的上市地点,除爱钱进和点融意欲港股,其他5家均属意美国资本市场,特别是纽交所。
有趣的是,这些互联网金融公司中,虽然有不少已经是业内的知名大公司,但相比较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真正的巨头公司——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陆金所而言,只能算是排头兵,而这三大巨头却始终没有明确的上市时间表。
究其原因,从融资阶段来看,尽管融资规模巨大,但三大巨头都只融到了B轮,其中京东金融还没有完成和京东母公司之间的分拆,甚至连商业模式本身还在发展之中,距离上市尚有一定的年限。
另外,从投资人结构来看,也很不一样,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当年为了融资拿的都是VC的美元,都是签了3-5年的对赌协议。对于这些基金来说,与其关心企业未来的发展,还不如确保当年的融资可以在二级市场顺利退出,因为有着更加紧迫的上市需求。而对于不差钱的巨头来说,投资人能参与分一杯羹就已经谢天谢地,自然没有那么急迫的上市需求。
总之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上市潮才刚刚开始,随着三大巨头的陆续登场,更多千亿级别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终将登陆资本市场,而互联网金融的故事到底会如何演变,可能需要很多年才会有答案。
(作者系第一财经内容运营经理)


独家专访 | 潘刚 伊利专注的胜利
独家专访| 张近东 苏宁掀起第三次零售革命
独家专访| 胡问鸣 中船重工军民资本融合
独家专访 | 宋志平 占领制高点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