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七星关区新闻东台故事丨东台地域的形成-唐洋市场监管分局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5-08-19

东台故事丨东台地域的形成-唐洋市场监管分局


东台地处江苏中部平原,黄海之滨,其地理座标在北纬32°33’~32°57’,东经120°07’~120°53’之间,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据统计,总面积3240平方公里,以范公堤为界,东西两部分属海滨平原和江淮平原。这片热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西到东,历经了漫长的江河泥沙沉积、并陆,海岸线均匀向东扩展的渐进过程。
远在新石器时代,长江和淮河东流入海所夹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长江北岸沙咀(原县境南的青墩沙岗子)和淮河南岸沙咀(原射阳湖畔的南缘),不断向海延伸。由于季风的影响和海潮的壅阻,堆起了南北向的沙冈,成为古海岸。西溪以西海湾被封闭成为泻湖(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泥沙淤积成的沙咀或沙坝所封闭或接近封闭形成的湖泊)。泻湖形成后,由于长江、淮河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湖中生物残体的不断累积,再加之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大约在6000多年前,泻湖逐渐淤浅分化,堵塞湮废,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沼泽,部分演变为陆地,逐渐形成较为平坦的江淮平原。
有史料载,古海岸出现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江苏沿海海岸线大致稳定在赣榆、板浦、阜宁、盐城至海安一线,在海岸线附近形成数条沿岸堤,其中较为有名的是东冈沙堤,因该堤是由泥沙和浅海贝壳堆积而成的,故又名贝壳沙堤。该堤于3300前开始形成,大约在2000多年前露出海面,于云霆北起范口、大沙,经灌云下车、灌南城头、滨海潘冈和建湖上冈,再向南经沟墩、盐城、草堰和东台入海安境。据考证,至秦汉时期,东冈沙堤之东仍为滔滔大海,堤西地区随着江淮农业的发展和浅海近岸“煮海为盐“的兴起,已局部形成村落,并于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建西溪镇。此后,随着煮盐业的发展,依傍大海的盐亭、灶地不断产生。但海水西灌频仍,常导致庄稼失收,房舍漂浮。为抵御海潮袭击,唐大历二年(767年),淮南黜陟使李承沿东冈堤由楚州庙湾至海陵县境(即东台境,当时东台属海陵县)修筑捍海堤,又名常丰堰神圣天女兽。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范仲淹任西溪盐仓监官时,继常丰堰沿东冈沙堤兴修捍海堰民信网,北起庙湾场绝代商娇,南至栟茶场,得名范公堤。范公堤筑成后,“始无海患”(《扬州府志》),外流民户纷纷返乡四叶莲,聚落由西溪东展,范公堤沿岸的刘庄、白驹、草堰、何垛、东台、梁垛、安丰、富安、角斜等制盐专场、灶地徐徐形成以盐业生产为主的小集镇。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南迁夺淮入海,由长江、黄河南北两方的丰富径流带来大量的泥沙,使东台一线的海岸线开始由范公堤逐渐东移。新生滩地杂草丛生,渺无人烟。明弘治七年(1494年)黄河全流夺淮以后都市葫芦仙,倾泻大量的泥沙又在沿海堆积。范公堤以东泥沙淤积遂大大加快,每年以100多米的速度向海延伸,平均10年左右向海伸展1公里,逐渐形成海积平原。至明代后期陶丽西,范公堤以东15~20公里的今南沈灶一带地域已形成陆地。清代前期继续延伸至今三仓一带雪露紫。伴随海势东移我的黑道老婆,灶民数番东迁,在卤厚草茂的滨海之际,建亭立灶,安家定居。进而范公堤以东的南沈灶、四灶、头灶、六灶、三仓等地串珠般的聚落相继形成,并随着人口的滋增,逐步形成小集镇。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三仓以东一线沙洲与海隔开,形成泻湖林申个人资料。继而三仓以东的巴斗山、弶港两片沙洲甜果乐园,遇低潮即露出水面甜甜的秘密。但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后,沿海泥沙来源骤减,淤积成陆速度锐慢,直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两片沙洲方与岸滩相接,大片成陆。自清代中叶,今黄海公路一线附近,新的灶地。庄舍披露头角,炊烟袅袅,星散于茂草之间。清末至民国时期,弶港也由渔墩逐渐形成小集镇。迨至废灶兴垦,东南部草荡和东北部荒废灶地内迁入外地棉农5万余人,大批垦植,村落拔地而起,新街、唐洋、曹丿、华丿等中心村落很快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小集镇。
新中国成立后白龙尾岛,东台沿海的海岸线长期相对稳定于弶港以东一线。政府曾先后数次有计划地动员范公堤西、通榆、安弶一线居民东迁至渺无人烟的八里风洼、渔舍等处荒滩碱地,筑堤围垦韩国娱乐大亨,逐渐在新海堤内形成王港、八里(初名“五七”)、新东(初名“新垦”)等聚落,至20世纪70年代末又相继发展成集镇。至此,东台地域历经千年的淤涨、聚落,由范公堤向东伸展了60多公里。据调查,由于海流的作用,长江泥沙向北推移,黄河三角州被海浪侵蚀的泥沙南下沉积杭七中,海滨平原仍在缓慢淤涨大冶天气预报,且东台弶港以东海域南北潮波汇合处,淤涨速度快于其它海域。新海堤外滩涂面积已达155万亩之多,且每年新淤滩地近一万亩。以致东台沿海滩涂宽径居江苏省乃至全国之首,其最大值达15公里重生之毒鸳鸯。逐渐形成的新滩地,是东台得天独厚的后备土地资源。
东台地域同为泥沙淤积而成,大海所赐,却横跨东西两大截然不同的自然区域。沿东冈沙堤,唐、宋两代先后修筑海堤,防御了海水的西袭,加速了堤内泻湖的淡化以及土壤的脱盐。宋代以后,为防御黄河和淮河之水侵袭,又在里运河两侧修筑了人工堤岸,从而控制了上河地区的来水,促进了江淮平原的形成与发展。至明清两代拓浚串场河、运盐河(泰东河)、蚌蜒河与内水外排的各闸下引河构成一体后,地势低洼的江淮平原已逐渐发展为沟河纵横,水源充沛利比多,土壤肥沃的“鱼米之乡”。
范公堤以东的海滨平原,属盐沙土质区,随着海势的东迁,土壤盐质日益淡化。清末民初,废灶兴垦,历经沧桑,逐渐成为棉、旱粮的优良种植区。
如今,在东台这片海赐的土地上,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中等城市雏形已悄然形成。无论是纵观,还是鸟瞰,她都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一片蕴藏着潜在优势的土地,一片充满希望和生命力的地方。毕节市七星关区新闻
以上文字摘自《东台掌故》,东台市地方志办公室编。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