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力量两汉琅邪王氏述考(下) 王汝涛·-武平王氏宗亲

作品分类:全部文章 2016-01-06

两汉琅邪王氏述考(下) 王汝涛·-武平王氏宗亲
武平王氏宗亲
?只要您姓王,请您先点击本文标题上方的蓝色字体“武平王氏宗亲”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中华王氏家族大家庭,与各地宗亲交流.这里每天推送相关王氏信息,是您寻根问祖,联亲联谊了解王氏文化的交流平台,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努力的动力!

点这里:
被誉为中国最霸气的姓氏歌曲《王氏族歌》,震撼9000万王氏族人!
王氏文化大集锦(收藏版)王家人快看看!方便您查找.
中国的第一豪族——琅琊王氏(上)
中国的第一豪族——琅琊王氏(中)
中国的第一豪族——琅琊王氏(下)
天下名门-太原王氏(上)
天下名门-太原王氏(下)
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
点击关注公众号进入对话框回复以下数字,系统即可自动回复相对应内容.现在就开始吧......
0.王氏起源
1.武平桑梓坑王氏家庙开光视频
2.该公画像
3.继宗公简介
4.武平桑梓坑王氏家庙
5.三槐世系
6.太原世系
7.闽台世系
8.琅琊世系
9.王氏族歌
10.均德公简介
11.江左世系
12.湖南王氏源流
13.赣县王氏源流
14.赣湘世系
15.才溪王氏的源来与播迁
16.王姓过琼始祖王居正
17.中华王氏赋18.上海王氏迁始祖王逖
19.被选入《中华族谱集成》的二十部王氏家谱20.广西博白王村王氏祖源初探
21.阅谱知识简介22.天下名门-太原王氏
23.中国的第一豪族——琅琊王氏24.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
25.解放军百名王姓将军留青史26.古今王姓名人汇编
27.王姓宗祠门楣楹联知多少?
28.王氏郡望


一、《汉书》中的王姓人物
今天,王姓已经是全国第二大姓了。王姓中接近一半的家族自称是琅邪王氏的后裔。追寻得姓之始,大都上溯至周灵王太子晋。《新唐表》问世后,又常常以一脉相承,历朝显赫自矜。其实,这是后来专治谱牒之学学者的看法。以之概括六朝尚可,涉及两汉,就另是一种情况了。
当春秋战国之间,世卿世禄制解体,学在官府制亦废除,士挟其所学以干诸侯,朝秦暮楚,流动性大,过去的帝王家族递承传衍,虽然尚有《世本》一类的典籍流传下来,卿、大夫的家世,无专书流传,又经秦火,大约无可稽考了。汉兴,战国时六国之后,是较大的家族势力,但他们在楚汉战争中,或追随项羽,或追随刘邦,多数失去封国,人亡,家族零落。孑遗之人,又被从故土迁徙到皇帝都城所在的关中。《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记此事:“刘敬从匈奴来,因言曰:‘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强族。一旦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一迁就是十余万口,除了六国国王家族之外,“豪杰名家”,也不在少数了。这迁豪族以实关中的政策,一直沿续到宣帝时。汉武帝时,又加上两个办法对付各地的新兴豪强大族,一是任用酷吏,专杀“郡中豪猾”⑴,“相连坐千余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二是设十三部刺史邪恶力量,以六条察各州,目的分别是对付二千石之违法者以及地方豪强家族犯法者,六条中的第一条即:“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由于上述这些措施,自汉初至武帝时,地方上不可能形成连续几代的大家族集团,自然也就无有记姓氏的家族传承的谱牒了⑵。
《新唐表》把昭帝以后时代的王吉、王骏、王崇三代列人琅邪王氏世系中,从修谱牒的角度看,是可以这样做的。但是,西汉时代,是否就由他们三代形成了一个被称为琅邪王氏的家族,并且延伸下去,成为名门望族呢?恐怕治史的学者不这么看。也就是说,直到东汉初年,班固著《汉书》时,尚没有琅邪王氏这个家族名称。
我们可以列举一下进人《汉书》列传的王姓名人及其籍贯,计有:
王陵:沛人也。
王褒:字子渊,蜀人也。
王沂:济南人也。
王吉:琅邪皋虞人也。
王骏:王吉子。
王崇:王骏子。
王尊:琢郡高阳人也。
王章:泰山钜平人也。
王商:琢郡蠡县人也。徙社陵。
王凤及其家族:《汉书?元(帝皇)后传》记载当时这一显赫家族,非常详细。今撮要介绍如下: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谓黄帝之后,其《自本(3)》曰:“黄帝始姚氏,八世生虞舜。舜起妫汭,以妫为姓。至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十三世生完,完字敬仲,奔齐。齐桓公以为卿,姓田氏。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起,封建孙为济北王。至汉兴英雄正传,安失国,齐人谓之王,因以为氏。到了文帝、景帝时王安之孙王遂,居东平陵生贺,字翁孺,为武帝繍衣御史,因为不愿意像其他酷吏一样多杀人,以“奉使不称旨”的考语免官,免官以后,迁居魏郡元城,因此,这一支后人有称之为“元城王氏”者。王翁孺生禁,禁生子女颇多,有四女八男;长女君侠,次女政君,三女君立,四女君弟。八男为王凤、王曼、王谭、王崇,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政君为元帝皇后。以后,成帝立,为皇太后。哀帝立,为太皇太后,平帝立,仍称太皇太后。她经历四朝,广引王氏布满朝列,王凤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政十一年,除了封王崇安成侯外,五年后,同一天封王谭平阿侯,王商成都侯,王立红阳侯,王根曲阳侯,王逢时尚平侯。时人谓之“五侯”。“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世官满朝廷。”王曼早死,其子王莽得到王谭、王商宣扬,封新都侯。就是他终结了西汉二百年的天下。后来汉兵在长安,杀了王莽。更始帝入长安,下诏大赦:“非王莽子,他皆除其罪”,故王氏宗族得全。五侯中的王立,其少子丹为中山太守,光武帝起兵,丹降,封为将军,战死。光武帝封其子王泓为武桓侯。至班固撰《汉书》时,位置如故。但如此大族,当时并未自称“元城王氏”。
王嘉:平陵人也。哀帝建平3年(公元前6年),代平当为丞相。其子也叫王崇,与王凤之弟的王崇及王吉之孙三人同时同名。
王式:东平新桃人也。传内提到其门人琅邪王扶为中尉,此人不知是否与王吉同族。
王成:不知何郡人也。
王温舒:阳陵人也,为有名的酷吏。
此外,还有两个未人列传的琅邪王氏:
王中,琅邪人,为元帝少府,从严彭祖受《公羊春秋》,家世传业,中授同郡公孙文,东门云(《汉书?儒林传》)。
王璜:琅邪人也,从东莱费直传《易》。又能传《古文尚书》(《汉书?儒林传》)。
班固撰《汉书》已是东汉明帝、章帝时事,他死于和帝永元4年(公元92年),《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作成,和帝命其妹班昭和马续补成。他的历史观和修史体例,均有自己独到之处。刘知几《史通》评之曰:“如《汉书》者,究西都之始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尔迄今,无改斯道。可见《汉书》的可信性,堪为后代史书的楷模。
根据上面所钩稽的《汉书》中王姓诸人的列传资料中,研究琅邪王氏在西汉一朝的情况,可以得出下述几条探索意见:
1、《汉书》中为王吉、王骏、王崇三人立传,又写出他们是琅邪人。这就为后世琅邪王氏修谱者得以确认西汉时确实有琅邪王氏存在。至于琅邪王氏要上溯到秦末汉初的王元,那是谱牒家的事。而谱牒家至今没有找到有关王元的资料,因此史学家大多数认为王吉是琅邪王氏的始祖。
2、事实上,那时并没有琅邪王氏家族这一概念和名称。《汉书》卷72王吉传的标题是王吉,下面另起一行,低一格是子骏,再另起一行为孙崇。子、孙二字均用小一号字。这乃是《汉书》为某人立传,附其子孙入传的通常写法,例如《张汤传》写作张汤,另起一行低一格为子安世,再另起一行为孙延寿。《杜周传》写作杜周,另起一行低一格为子延年,孙缓,再起一行为缓弟钦。这并不意味着班固意在记某一家族。《汉书》中查不出琅邪王氏或某某(郡)某氏这一种写法来。前面所举王凤、王莽一族,是后代人称之为元城王氏的。
3、《汉书》中当然也没有《太原王氏》的提法漂亮爸爸2。既没有《新唐表》、《太原王氏》始祖王威的任何记载,也没有任何一个《太原王氏》成员的记载。比较起来,为琅邪王氏王吉三代立传,就显得班书体例之谨严了。
4、当时王吉一支的琅邪王氏,似乎并非郡中唯一的有名望的家族。上面所举的王扶、王璜同王吉一样以经学起家,时代也大略相近,《汉书》并未因为他们同属琅邪郡人而并入王吉传中,可见“郡望”这一概念在班固书中找不到,也没有某人以“郡望”夸耀于人的记载。就前面举出进入的《汉书》的20余个王姓的籍贯而言,只有王吉祖孙三人籍贯的琅邪和王式籍贯的东平,属于后来盛称的21望中的两望(元城王氏不知为何未能列人21望之中),证明西汉时还没有21望之说。梅爱偲
5、汉武帝以后,功臣有接连七世为朝中高官者,如张汤、张安世家族和金日磾家族。《汉书》称赞张氏:“安世子孙相继,自宣元以来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称赞金氏金日磾夷狄亡国,羁虏汉庭。而以笃信寐主,忠信自著。勒公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只有这样的大族,和王凤、王莽那样的外戚世家,在当时才配称为世族。如王吉一样三代为官的家族,与之相比,只能算普通官宦人家而己。
6、西汉时,似还没有上溯到黄帝,得姓于汉初的“族谱”金圣爱,王莽所说的族源于黄帝的那一套,班固已经点出,不过是王莽自家编造的而己。
二、《后汉书》中的王姓人物
古人的习惯是易代则修史,按说《后汉书》应当由魏人或晋人纂修。今《后汉书》主要撰著人范晔虽然生于晋安帝隆安2年(公元398年),写《后汉书》却始于刘宋文帝元嘉年间,已经隔了两个朝代。然而由于他撰著时取材于官史性质的《东观汉记》以及虽有比他先成书的三国吴谢承的《后汉书》至晋袁山松的《后汉书》等七种同类著作,但范书无论体例精确,或纪事真实,繁略得当,文采华赡,均高出于这七种书,故其书出而其他各家著作渐被淘汰。这里特别提出这一点,乃是说明范晔《后汉书》成书年代虽晚,而书中所存的资料,应视作东汉一代的文献记载。
下面列举,进人《后汉书?列传》中的主要王姓人物及其籍贯,然后分析哪些与琅邪王氏和太原王氏家族有关,以及是否在世系传承上与西汉部分衔接。
王贤,子王遵,京兆人也。
王昌(郎),赵国邯郸人也。
王闳,王莽堂弟。
王常,颍川舞阳人也。
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人也。子符,孙度。重孙歆嗣爵。
王梁:渔阳要阳人也。
王丹:京兆下邦人也阿柳云。
王良:东海兰陵人也。
王堂:广汉鄞人也,曾孙王商,刘焉以为广汉太守,有治声。
王充: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元城徙焉。
王符:安定临泾人也。
王龚:山阳高平人也,世为豪族、子畅。孙王谦,曾孙王粲。谦粲据《三国志》补人。
王允:太原祁人。
王景:乐浪袡邯人也、八世祖仲(疑当为中字)本琅琊不其人。
王涣:广汉郪人也。
王吉:陈留浚仪人也(这是另一个王吉)。
王隆:冯翊云阳人也。
王逸:南郡宜城人也。子延寿曾作《鲁灵光殿赋》。
王忳:广汉新都人也。
王烈:太原人也,避地辽东,终于是。
王乔:河东人也,有神术,或曰,此即古仙人王子乔也。为叶令,百姓为立叶君祠(注又引刘向《列仙传?王子乔》篇,知西汉时已有其人成仙之传说)。
王望,字慈卿,琅邪人也(此四字据《刘平传》补)。自议郎迁青州剌史,甚有盛名。涛按:此人字慈卿,又为青州刺史,或与王仁为一人耶?
王扶,字子元,掖人也,少修节行,客居琅邪不其县,所止聚落化其德。此人与西汉王扶同名。
王真:上党人也。
王和平:北海人也。
王霸:字孺仲,太原广武人也。光武建武中,连征不至,其子亦为农。
王霸妻:不知何氏之女也。霸少立高节,光武时,连征不仕,(妻)与其终身隐遁。
王睿:字通曜,晋太保祥之伯父也。献帝初平元年,为长沙太守孙坚所杀(李贤等注引《王氏谱》,载《后汉书?刘表传》中)
王仁、王融。王祥,字休征,琅邪临沂人。汉谏议大夫王吉之后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按,王睿既然在东汉初平中为荆州刺史,其父王仁为青州刺史,当在桓帝、灵帝时,或者更早。王融亦当不就汉之公府辟,而非魏之公府辟。因据以补人。
又,还可以从《晋书》、《三国志》中勾稽到太原王氏在东汉时代的传人:
王柔,王泽:《三国志》王昶传:“王昶字文叔,太原人也”。此句下面。斐松之有二注,一引《王氏谱》曰:“昶伯父柔,字叔优,父泽,字秀道。”一引《郭林宗传》曰:“叔优季道幼小之时,闻林宗有知人之鉴,共往候之,请向才行所宜……叔优等从其言。叔优至北中郎将,季道代郡太守。”按王昶初仕为魏曹丕的太子文学,时曹丕尚未灭汉兴魏,当是汉建安末年之事。故王柔、王泽担任的是东汉的官(郭林宗又是东汉名流),虽然《后汉书》未给柔、泽立传,据《三国志》裴注补上,可信度同于正史。
根据上面从《后汉书》中所勾稽出进入列传中的人物资料,以研究王氏在东汉一朝的情况,也可以得出几条探索意见:1、《新唐表》中琅邪王氏部分所列的东汉传承人,列传中只有一个可疑的王遵,其资料还是在《隗嚣传》中⑷。因此被《新唐表》列人琅邪王氏的那个王遵,其二子王时、王音,都无有史传资料可予证明。同样被《新唐表》列人京兆王氏的那个王遵,其子王鲂,鲂孙王康,也同样无史传资料可予证明。2、真正属于琅邪王氏家族的王仁、王睿、王融,其资料反而从《三国志》、《晋书》中勾稽出来。3、《新唐表》中太原王氏一系的传承人,王威以后,是这样记载的:“太原王氏出自离次子威,汉扬州剌史。九世孙霸,字儒仲,居太原晋阳,后汉连聘不至。霸生咸。咸十九世孙泽,字季道,雁门太守,生昶,字文叔,魏司空。”王威其人,同王元一样逃亡在外,其事可信,而史书无记载。但是说他任扬州刺史,就不对了。他在秦二世时因父亲王离战败被俘而逃亡,但汉设部(州)剌史之官,是在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设立的,距秦二世时已经一百年了,王威怎能任扬州剌史呢?《后汉书》记载的唯一太原王氏的传承人是王霸,但全传只有约120字,上未记其父、祖,下未记其子孙,只记其字儒仲,光武连征不至,与《新唐表》合。《新唐表》说他“居太原晋阳”,用字很慎重。《后汉书》写他为“太原广武人”考,西汉太原郡有广武县,即今之山西省代县附近。东汉太原省去广武县,将它划入雁门郡。大约由于王霸诞生于西汉,所以范晔把他写作太原广武人,按东汉所立郡国,应该写作“雁门广武人”的。这就是说罗亚平,东汉王霸之前,尚没有“太原晋阳人”的太原王氏家族成员出现在正史上,到东汉末王柔、王泽才是可以考知的太原王氏祖先,《新唐表》说“霸生咸,咸十九世孙泽”,王咸是王霸之子,当为汉明帝、汉章帝时人,今姑以为他是明帝永平元年时人,时当公元58年。王泽受知于郭林宗(太)、林宗卒于汉灵帝建宁二年,时当公元169年,王泽应当是显名于其时。从王咸到王泽,相距101年,怎么能传十九世呢?可见《新唐表》所据之太原王氏原谱撰修者学识之浅陋。欧、吕于此不加考证,遽用以入书,著述态度,有时不够谨严。
三、两汉世家大族中王氏家族的地位
简论东汉的世家大族
东汉一朝的世家大族,有几种不同的类型,简述于下:第一种,功臣世家。在中国各朝开国皇帝中,东汉光武帝是有名的不杀开国功臣的人,他对待功臣的办法是封以侯爵,却不令他们干预朝政,即“不任以吏职”。委而不用,高秩厚禄,使他们乐享天年,死后子孙继承其侯爵,一般可以传四至五世。只要看一看《后汉书》中云台廿八将及李通等人的传文,就可以知道国初功臣为第一庞大家族。第二种外戚家族。东汉初期,由于光武帝规定凡后族、宫戚都不得封侯和参与朝政(5),外戚中大多数人都表现得很谦退,以求自保。到了中、后期,由于皇帝夭折,新皇帝年幼,母后干政、太后干政都来了,她们首先重用娘家人,这就形成了外戚专权。此风由和帝后邓氏,安帝时阎氏开始,到顺帝时的梁氏,达到高峰。梁氏只梁商、梁冀两代,子弟布满朝列。“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者七人,尚公主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在位二十余年,穷极满盛(6)。第三种庄园主家族。东汉时,出现了一种豪强地主,他们的发家与西汉的豪强地主不同,他们的土地,不是依靠官、爵世袭的特权或立下军功而取得,而是通过土地买卖,积累而成地主的,他们同时经营“货殖”,也就是兼营商业。他们的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是营造田庄。这种田庄,东汉末年更多了,仲长统在其讽世著作《昌言?理乱篇》中综合描绘其特点:“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这些田庄,自给自足,“闭门成市。”据崔宴《四民月令》的记述,有的田庄,还设立了学校,“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水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这些田庄,都是以宗族成员为单位而形成的,所以连培养家族接班人都考虑到。第四种,名臣(或名宦)家族,如杨震、袁安家族。杨震,祖上即为高官,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王莽时征召,遁逃不知去处,光武帝高其节,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震本身仕至太尉。子秉,亦仕至太尉。孙赐,仕至司徒、太尉、司空,遍历三公之位。曾孙彪,又仕至司空、司徒、太尉,录尚书事。玄孙修,任曹操主簿,为操所杀。袁安,章帝时仕至司空、司徒。子京,位至侍中。孙汤位至司徒、司空;太尉。曾孙逢,位至司空,曾受车骑将军印绶,加号特进。其弟隗,不但位至三公,还为秩高于三公之太傅。袁汤之二孙袁绍、袁术,亦为汉末叱咤风云的人物。第五种是传经家族。东汉光武帝爱好经术,立五经博士十四员,又修起太学。但当时经书,各家分章断句不同,故章句之学多口耳相传,私家传经者便所在多有。私家传经,西汉时已经出现,如伏胜以《尚书》教授,其子湛,湛子翕,翕子光,光子晨,晨子无忌皆世传其学。东汉私家传经者,虽教授弟子多者达千人刘薰爱,但其子亦均从学,故多有父子皆传经,成为传经世家(家族),见于《后汉书黄金猿藏宝图?儒林列传》的便有刘昆、刘铁;张兴、张鲂;牟长、牟纡;孔僖、孔长彦、季彦;包咸、包福;伏黯、伏泰、伏寿;曹冲、曹褒;甄宇、甄普、甄承;西汉欧阳生从伏生受《尚书》,子孙世世相传,传至东汉欧阳歙,共八世。只是琅邪王氏中的王吉、王骏,虽俱传经学,而王骏未传王吉之学,别从梁丘贺受《易》华夏演义,又以从政为主,故吉父子还不能算传经世家。
东汉一代,琅邪王氏中,王遵其人,史书又入于京兆王氏中,孰是孰非,终无确证。王时王音,史无记载雨女哪里多。太原王氏中,王霸之子王咸,史无记载。十九传而至王昶,令人难以相信。从《晋书》、《三国志》中勾稽出来的琅邪王仁、王睿;太原王柔、王泽,反倒确有所据。窃以为,东汉一代,尚未以琅邪王氏及太原王氏为大的家族,上举五种家族,没有以郡望相尚者。王氏21望中,山阳之王龚,世为豪族。他本人官至三公的司空、太尉。子王畅,司空。孙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曾孙粲,为建安七子之一。这样的家族,仍未自称为山阳王氏。
四、二十一望与《王氏谱》
东汉人列传的王姓人物中,原籍属于21郡望中的人,较西汉多些。计有:1、东海王王良、王朗、王肃(王良为东海兰陵人。朗、肃见于《三国志》,写作东海郯人,并非同一望族)。2、广汉王王堂、王涣、王忳(王堂、王涣为广汉郪人,忳为广汉新都人,并非同一望族)。3、琅邪王王遵、王仁、王睿、王融、王望(遵为琅邪,为京兆不能确定。仁、汪洋制造睿、融为琅邪临沂人。望不知何县人)。4、太原王王霸、王允、王烈、王柔、王泽(霸、太原广武人。允、烈太原祁人。柔泽太原晋阳人)。5、京^兆王王贤、王遵、王丹(贤、遵京兆霸城人,丹京兆下邽人,并非同一望族)。6、山阳王王龚、王畅、王谦。7、陈留王王吉。8、河东王王乔(此人《后汉书》人《方术列传》,记其仙去,又云此即仙人王子乔。亦即王子晋,故不可信)。9、北海王王和平(亦入《方术列传》,言其尸解。不可信)。
除了王乔、王和平外,共计有七望,加上《汉书》中的东平王王式之外,亦只八望,占不了21望之半。加上其中如王龚、王允等几人外,并非当时当地的有名家族,难以称为望族,故两汉时没有21望之说,琅邪王氏、太原王氏都算不得知名的家族。谱牒家想在其中找出系统的传承关系来,已经证明是不可做到的事。明代以后以及当代的修谱者,编造人名以补其缺失之几代,失去了谱牒学的科学性,又给研究者无端添上考辨的麻烦。
《汉书》及其注解,尚未引用《王氏谱》这一文献资料。《后汉书》及《三国志》之记东汉人王睿、王柔、王泽时,注文中已经出现《王氏谱》。到了南朝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用《王氏谱》已达23条。《世说新语》引用书目中又有《王氏世家》和《王氏家谱》,三谱都未著录作者姓名,然而从引文中可以看出《后汉书》注、《三国志》注及《世说新语》注所引的《王氏谱》应是包含了琅邪王氏和太原王氏成员在内的最早的一部王氏族谱。其中记琅邪王氏之成员最早者为王彭之的祖父王正(轻诋篇第8条),最晚者为王献之之侄王桢之(《品藻》86条),时当晋安帝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不出两晋范围。但《德行》篇记王祥父王融事,乃东汉末年之事。《贤媛》篇记王羲之夫人郗璇年90,王惠往探望事。时在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又王惠其人已入南朝宋为官,而此二事《王氏谱》均不记。据此估算,《王氏谱》当修成于南朝宋初年,故时代稍晚之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得以引用它。此谱唐人修《隋书》时已经佚失,《经籍志》不载其名。观其上溯琅邪王氏事,只及东汉末之王睿;上溯太原王氏事,只及与王睿同时之王柔、王泽,可知东汉中叶及东汉初年,此二家族实无可记之人。
这是最早也最可信的王氏谱,较之《新唐表》犹为可信,可惜久已佚失,勾稽出来的20余条太零碎、更重要的是缺少东汉中叶以前部分,王氏家族早期的许多问题因之无法解决。
五、小结
1、琅邪王氏(还有太原王氏)在两汉的传承世系,今存的所有王氏谱,都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琅邪王氏图谱序移录而成(有的谱对缺失的世代,妄自编造名字填入,全不可信)。但《新唐表》所记,缺失太多(如王元王吉之间),有的一人入两望(如王遵),有的成员不见于两《汉书》,与正史对勘,问题不少。
2、两汉有不少传世数代的大家族,但琅邪王氏(还有I太原王氏)当时不算大家族,亦不被时人重视。
3、后来(起自唐代)所说的21望,两汉只出现8望,较煊赫者为山阳王氏,更煊赫的元城王氏,反而不在21望中。
4、最早的一部《王氏谱》,大约编成于南朝宋初期,可惜隋朝已经佚失。凡明代以后人,特别是当代人,自称祖传家藏有晋朝老谱的,全不可信。
注释:
(1)《汉书?酷吏传?王温舒传》:“(温舒)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上书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尽没人偿臧。”
(2) 当时功臣似有谱牒,《汉书?髙惠高后文功臣表》高后二年,复诏承相陈平尽差列侯之功,录弟下竟,臧诸宗庙,副在有司(下有颜师古注:“其列侯功籍已藏于宗庙,副二之本又在有司’)……迄于孝武后元之年,(功臣)靡有孑遗……故孝宣皇帝愍而录之,乃开庙藏,览旧籍,诏令有司求其子孙……并受复除……哀平之世……以缀续前纪,究其本末,并序位次,尽于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籍字下有颜师古注:“籍,谓名录也。”
(3)自本:颜师古注:“(自)述其本系”。
(4)见上篇考证王遵部分。
(4)《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6)《后汉书?梁统列传》。
王汝涛· 两汉琅邪王氏述考(上)猛虫过江
主演:小沈阳 / 潘斌龙 / 宋芸桦
意见反馈